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优美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 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外语、人文、理学12个专业学院,另有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体育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1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科生近15000人,成教生近6000人,留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8名、长江学者和长江讲座教授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有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荣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 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教学管理,面向全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学校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2007年开始,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2008年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人入选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纺织工程、纺织材料、服装艺术设计3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日语专业6个专业项目入选国家特色专业项目,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共有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11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学校有6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态势良好,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100%,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2009年,学校学生就业工作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十五”“211工程”建设被“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正式确认为“优秀”。纺织科学与工程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同类学科第一。2009年,在邱均平等编著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学校48个二级学科中有18个学科比上年上了一个等级,优势级别学科从9个增加到15个。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七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为我国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学校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也不断提升,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世界7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90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留学生。学校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日本服装文化学院、德国劳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名校拓展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法国鲁贝国立纺织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十余个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学校重视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2009美国纤维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并自1995年以来每年成功承办年度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凸现着学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新局面。 |
课程介绍 |
工业工程(industry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领域,它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为导向,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等工作,使之成为更有效、更合理的综合优化系统。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自195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2人。 课程设置学分要求 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当代工业工程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熟练地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本课程设置计划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 总学分至少修满32学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如下: 公共学位棵 :(英语3学分,其余课程均为2学分) 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政治理论、知识产权、 专业学位课 :(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 标准化基础知识教程、质量检测与控制、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系统工程、 企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 选修课 :(选9学分以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3学分,其余课程均为2学分) 现代工业工程、计算机应用及信息检索、计量与质量基础、标准与国际贸易、 城市标识导向系统标准化研究、标准化统计技术、工程经济学 |
招生对象 |
培养目标 本领域培养能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的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 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某—门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现代工程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通过基础理论课、实践教学课、领域前沿讲座等,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通过结合标准化实际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具有标准化开发研究、实施管理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标准化工作专业技能,能解决标准化工作实际问题。培养侧重于标准化应用和管理,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标准化技术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熟练地阅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会话和写作能力。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够较熟练地获取专业信息。 |
学位与证书 |
学位论文要求 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独特见解,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学员工作企业或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应用课题或实际项目,能反映标准化领域的特点,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要求能运用标准化方法论解决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或工程问题,能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开发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标准等,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学位授予 对课程考试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专业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者,先经东华大学工业工程硕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初审,再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授予工业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工业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证。 |
学费与学制 | ||||||
|
其它说明 |
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管理学原理 3.综合测试(面试) |
网上咨询:在线填写“ 咨询申请表 ”,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主动跟您联系。(重点推荐) | ||
咨询电话:021-60541562(周一到周五9:00--18:00) | ||
联 系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