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优美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外语、人文、理学12个专业学院,另有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体育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1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科生近15000人,成教生近6000人,留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8名、长江学者和长江讲座教授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有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荣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 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教学管理,面向全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学校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2007年开始,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2008年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人入选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纺织工程、纺织材料、服装艺术设计3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日语专业6个专业项目入选国家特色专业项目,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共有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11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学校有6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态势良好,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100%,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2009年,学校学生就业工作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十五”“211工程”建设被“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正式确认为“优秀”。纺织科学与工程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同类学科第一。2009年,在邱均平等编著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学校48个二级学科中有18个学科比上年上了一个等级,优势级别学科从9个增加到15个。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七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为我国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学校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也不断提升,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世界7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90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留学生。学校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日本服装文化学院、德国劳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名校拓展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法国鲁贝国立纺织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十余个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学校重视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2009美国纤维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并自1995年以来每年成功承办年度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凸现着学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新局面 |
课程介绍 |
软件的开发涉及计算机语言、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计算数学、建模理论与技术、图形处理、语音处理、数据库原理及软件开发技巧等。因此,软件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密切相关,同时又由于软件工程又服务于各行各业。软件产业和硬件产业共同构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本工程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计算机领域特别是软件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实际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论文选题既注意理论价值,更重视实际应用价值,注重选取与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软件工程领域具有一支学术理论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教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本工程领域与许多大中型企业有密切联系,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和教育方面的合作。 软件工程是利用计算机及电子元器件实施信息的采集、转换、传输、运算、分析、存储、显示、打印、记忆、反馈、控制等软件程序的设计、制作、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工程技术领域。它涉及各工业、农业、生产设备和军事装备的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也涉及社会和其它领域,如管理信息化、城市的数字化、办公室自动化及其它信息传媒的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强烈需求,在培养工程型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拓宽知识面,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一系列的选修课和技术前沿讲座。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意学术上的前沿性,也重视实际应用价值。绝大多数论文与科研项目密切结合在一起,许多选题是企业急需的实际项目。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这些实际项目投运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与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师资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院是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计算机用户学会数据库专委会挂靠单位,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在于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的学习与训练,尤其是在Oracle数据库领域,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特意增加了有关Oracle课程的学习与训练 领域范围 从服务对象而言,软件工程领域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经济、管理、文化、新闻传媒等各个经济和社会领域。 从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可分为:软件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工具与平台等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的制作、测试和质量控制,软件的工程应用、加密和安全技术管理等。 研究方向 01软件开发方法 02数据库与数据仓库 03软件项目管理 04软件质量保证 05软件工程环境 06系统工程 07电子商务技术 08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09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数据 10信息对抗 |
招生对象 |
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建模技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熟悉软件工程国内外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能独立从事某些工程领域软件设计和开发、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制作和应用、经营和管理等。培养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制作、检测和质量控制、软件应用及软件企业的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具体培养目标是: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能广泛扎实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拓宽口径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4.熟悉软件工程国内外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能独立从事某些工程领域软件设计和开发、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制作和应用、经营和管理等。 5.有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
学位与证书 |
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一般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应完成一项以上的大中型软件程序设计,可以是基础软件的设计,也可以是应用软件的开发。对于基础软件,应该给出其理论依据、完整描述、应用的范畴、应用实例的考核、考核结果分析;对于应用性软件,给出对象的建模技术和模型、应用实例分析与对比,所应用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特点。在开发研究过程中,也可以研究加密技术、抗病毒技术,实施软件的安全管理,也可以研究新的计算机语言和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工具、开发平台,对这些基础性研究,应写出详尽的总结,描述其技术关键所在,指出在软件开发和研究中作用,做出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选题,调研(含文献查阅),开题,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运行,论文撰写与答辩。 |
课程设置 | ||||||||||||||||||||||||||||||||||||||||||
课程设置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所修课程详见软件工程课程设置表。
说明:
1.总学分须修满32学分。
2.学生学习期间学位课不得少于19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不得少于 10 学分。
3.学分达到22学分即可申请开题。
|
师资配备 |
指导教师 乐嘉锦教授、苏厚勤教授、刘国华教授、孙莉、夏小玲、成长生、李锋、丁祥武、姚砺、吴国文、黄秋波、于守健等20多名正、副教授。 |
报名须知 | ||||
|
网上咨询:在线填写“ 咨询申请表 ”,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主动跟您联系。(重点推荐) | ||
咨询电话:021-60541562(周一到周五9:00--18:00) | ||
联 系 人: |
提交咨询申请后,招办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
* 姓 名: | |
* 电 话: |